纪录片《发掘记》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1年4月22日下午,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CDRC)、”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BriDoc)联合承办的“纪录片《发掘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文物局、中央电视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纪录中国、北京三多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周末》等机构的十多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媒体代表出席了研讨会。
参会人员合影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为纪念这个特别的年份,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北京三多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制,打造了五集考古类纪录片《发掘记》。
纪录片《发掘记》宣传海报
《发掘记》出发点是聚焦中国考古事业,实现对考古人的关注,而非讲述一个迷雾重重的历史悬疑故事。因此,影片把考古发掘过程,同时也是考古人学习、作业、研究、成长的过程作为核心叙事脉络。
纪录片《发掘记》学术研讨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教授主持。在研讨会上,各位与会嘉宾各抒己见,就《发掘记》的创作实践、考古与传播、考古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在研讨会主持
致敬中华文化,
体现传承精神
北京三多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创作总监、《发掘记》总导演刘军卫首先介绍了《发掘记》的创作情况。他首先指出《发掘记》的定位是聚焦于考古队和考古工作的历史价值。考古类内容从拍摄上选择纪实摄影需要冒很大风险,前期摄制组进行了多次考察,但由于疫情等多项不可控因素,许多素材没有在片中使用。刘军卫导演还指出,《发掘记》的播出引起了考古圈和文博圈的大量关注,获得了大量的好评,这让他感到非常高兴。
北京三多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创作总监、《发掘记》总导演刘军卫介绍创作情况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副主任肖党荣赞扬《发掘记》是向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致敬。其浅吟漫长的风格、跌宕起伏的故事和传承有序的结构,通过新样态的表达方式引导观众对现实和历史进行思考,体现了考古的传承精神和文化精神,以及厚重历史背后强大坚实的的文化自信基础。肖党荣还指出《发掘记》塑造的“宁静的空间”能够给大众提供引导和滋润。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副主任肖党荣在研讨会发言
朴素话语传达考古理念,
学科融合形成良性循环
山西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郑媛通过线上视频的方式参与了本次研讨会。她从考古工作管理者的角度,赞扬《发掘记》接地气、有温度,其向公众传播的客观真实的信息体现了考古的情怀。她还指出,《发掘记》通过朴素的对话方式客观传达了考古人对考古学理念、文物保护和发现本身的认识。
山西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郑媛通过线上视频方式参与研讨会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海表示考古学需要与传播学对接,并从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谈了对公众考古、考古与纪录片、考古影像传播等多个重要概念的理解,他认为考古学记录方式的改变促使其与传播学深度融合,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从学科发展角度,他提出考古学和纪录片应在理论层次上进行深度融合。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海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王亦晨参与了《发掘记》第五集的制作,作为考古工作者,他肯定了该片将专业术语通俗化的叙事方式,以及摄制组对于水下考古的理论尝试,并从公众传播的实践谈到考古行业对公众科普认知的重要性。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王亦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考古队前任队长许宏,山西闻喜邱家庄墓地考古队领队、山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建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平粮台考古队带队老师秦岭,山东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定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地方领队王泽冰,辽宁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定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潜水长冯雷分别进行了视频发言,对《发掘记》的创作价值和考古事业发展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平台助力优质内容传播,
纪录片人贡献媒体力量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总监梁红谈到纪录片人与考古人的合作关系时说:“纪录片人现在记录今天的历史,让大众更加了解考古过程。”作为平台方,纪录片的传播在跟新媒体融合的方法方式都在路上。她指出“发掘记”是个双关语,从考古人的角度出发呈现历史和文化群体,对于纪录频道的创作者、参与者、把关人有很大帮助。梁红相信优秀的创作内容就像考古工作者用考古刷一样逐渐拂去宝贝的尘土,让光亮和价值逐渐显现。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总监梁红在研讨会发言
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纪录中国理事会秘书长张延利指出《发掘记》为弘扬考古精神贡献出了媒体力量,其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讲好了中国考古工作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特质、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他表示这不仅是当代考古的意义和价值,也是纪录片人不能推卸的义务和责任。
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纪录中国理事会秘书长张延利在研讨会发言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两位参会嘉宾作为《发掘记》的策划方分享了创作经验,《发掘记》制片人邓武认为该片将考古人作为主角的拍摄视角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并从教育角度指出了培养纪录片后继者的重要性。《发掘记》项目策划、主编陈攀作为制作者谈了自己的初衷和感受,认为纪录片人需要为考古人发声。《发掘记》能够把考古人的生活、考古人的所思所想、考古人看待文物、看待遗址的奇妙世界呈现给观众,是纪录片人应该并且值得去做的事情。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发掘记》制片人邓武和《发掘记》项目策划、主编陈攀在研讨会发言
发扬纪实主义美学风格,
打开纪录片的内容边界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讲师、博士后韩飞认为该片通过现在时的叙事方式对考古人进行立体深描,并继承和发扬了纪实主义的美学风格,避免了纪录片在当下市场化过程中过度追求商业化叙事的误区。影片的拍摄对象是考古工作和考古人,这组对象与纪录片本身产生了巧妙的呼应关系——两者同为现场的艺术、发现的艺术、过程的艺术。他表示期待考古学和纪录片领域更多的学科交流和碰撞。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讲师、博士后韩飞在研讨会发言
《发掘记》的主创团队人员也在会中讲述了本片的创作经历。《发掘记》执行总导演朱允指出在全程里找到蛛丝马迹并看到事态真正的变化,希望通过此片打开纪录片的边界,未来触及更多学科领域的纪录片创作。此外,《发掘记》分集编导季家希分享了其创作的心路历程,从年轻的纪录片从业者角度谈到其观察、选择、记录、凝练感受的职业技能。《发掘记》制片主任张雅涵对于来自考古届、业界、学界各方的帮助表示了由衷的感谢。
北京三多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发掘记》执行总导演朱允、分集编导季家希和制片主任张雅涵分别在研讨会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在研讨会上进行了总结。他认为考古工作者的群体画像,考古的真正魅力在于荒芜田野下的细节,并高度赞扬了考古人的精神价值。他指出,付出努力的年轻导演、有远见的平台方、传播的媒体们共同造就了《发掘记》这部优秀的纪录片作品。
与会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一同观看《发掘记》片段
经过此次研讨,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发掘记》聚焦最朴素、最真实的考古人的故事,用氤氲着大地气息的纪实镜头展现了考古工作的历史和社会价值,对考古人这一职业群体进行影像化塑造,为传播考古精神贡献出了媒体力量。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传送门:
CDRC×微博| 《小小少年》点赞自由逐梦的勇气,《一级响应》见证抗疫背后的故事在现场| 全篇划重点!《发掘记》执行总导演朱允分享纪录片创作干货
制片人说|《敦煌:生而传奇》的那些事儿
被遮蔽的新疆:透过纪录之窗看见误解背后的真实
CDRC×微博| 纪录片聚焦青少年成长深受关注,纪实新闻栏目跟踪热点事件领先话题榜
《绝笔》:在纪录片里,他们从未离开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杨博雅 陈朵儿
编辑:郭晓雅